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淮南子


淮南子
Huainanzi
中國道家經典,在貴族淮南王的贊助下,約於西元前139年撰成。這部作品涉及宇宙論、天文學與治國之術。此書主張,源於虛空,道創生出宇宙,最終並產生物質性的力量。這些物質性的力量結合,形成陰陽,陰陽再生成繁複多樣的萬事萬物。《淮南子》書中的許多見解,被道家思想家以及儒家學者奉為原理。


黃老學派
Huang-Lao
一種政治的意識形態,奠基在歸屬於黃帝的教義,以及老子的道家學說之上。這種治國之術,強調和諧與不干涉的原則,在西漢早期(西元前206年~西元25年)成為主導帝國朝廷的意識形態。主張黃老思想的大師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完美描述了統治的藝術,他們並尊崇傳說中的黃帝,視為黃金時代的創建者。他們的學說形成了最早的、有清楚的歷史證據的道家信仰運動


列子
Liezi
中國道家經典。雖然過去都認為《列子》一書乃得名於作者,但以此書目前之形式推測,此書可能出現於三世紀或四世紀。此書與早期道家經典相似,都強調神秘的(路向)。其中〈楊朱〉一章表示,違逆至不過是徒勞無益;該書並主張,人在一生中所能期昐者不外乎性、音樂、肉體之美好與物質的豐裕。此一極端重視自我利益、對生命持宿命論的信念,乃是道家思想史上的新發展。


論語
Lunyu
英譯名稱為 Analects
儒家的四篇重要文書之一,這四篇文書於西元1190年由朱熹合併出版後,成為《四書》。學者認為《論語》是關於孔子的教諭最可靠的材料。此書幾乎包含所有儒家學說的基本倫理概念,比如(善意)、君子(卓越的男子)、(上天)、中庸(持中執平的信念)、禮(合宜的行為)以及正名(改正名稱)。此書也包含諸多直接引用自孔子的語錄,及其弟子對於這位智者之日常生活的觀察記錄。


孟子
Mencius
中國儒家論述政治的著作,孟子所著。此書主張,一般人民的福祉,優先於任何其他的考量;當統治不再實踐善政與公正,則他從上天所獲得的賜命(即其統治的權力)將被撤銷,他也應該被撤換。《孟子》原先並未成為儒家經典,是直到12世紀,朱熹將此書與《大學》、《中庸》以及《論語》合併為《四書》一起出版後,才奠定其地位。



qi
中國哲學思想認為,氣無所不在,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本質。早期道家思想家和煉丹術士認為,氣是與氣息以及身軀裡的流體相關聯的生命力量,並尋求控制它在身體裡的運行,以求獲得長壽和精神上的力量。在中國的靜坐、醫學和武藝中,對氣的操縱至關重大。十世紀至十三世紀的新儒學認為,氣是從太極(Great ultimate)中,透過宇宙間的排列原則「理」而發散出來,並藉由陰和陽轉變成基本元素



ren
亦拼作jen
儒家學說中,「仁」是所有品德的根本;在英文中,「仁」則翻譯成「人道」(humaneness)或「良善」(benevolence)。「仁」本來是代表統治者對於臣民的仁慈,但孔子將「仁」界定為完美的品德,孟子則使「仁」成為人性中最顯著的特性。在新儒學中,「仁」是由天所賦予的道德品質。


書經
Shu jing
中國古代的五經之一。《書經》記載中國古代的歷史,其中並包含中國最古老的寫作風格。該書共五十八章,一般認為其中三十三章是西元前四世紀或更早時期的真實作品。《書經》的前五章意在保存中國傳說中之黃金時代的皇帝的話語,並喚起人們對其事功的記憶。接下來四章記錄夏朝。又之後的十七章記述商朝。最後三十二章則涵蓋西一朝。



tao
中國思想裡的重要概念,代表正確或神聖的道路。在儒家學說中,「道」代表道德上通往正確行為的道路。在道家思想中,此一觀念則具有廣泛的涵意,涵蓋自然界中可見的過程;萬事萬物依循「道」而變化,而「道」也是潛藏於此過程底下的原則。此一原則,即稱為「至道」(Absolute Tao)。雖然「至道」的實踐者無法完全徹底領悟它,但它卻是生命的指導原則。道家信仰者視生命與死亡為通往「至道」必經的階段,並提倡一種教人順從自然本質的生活方式。


道家;道教
Taoism
亦拼作Daoism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主要傳統。雖然所有中國的思想學派都運用的觀念,但在將「道」提昇為社會的理想時,才產生了道家。傳統上認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以及經典文書《道德經》的作者。其他的道家經典包括《莊子》(成書於西元前4世紀至3世紀,見莊子)和《列子》。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無從預測的力量或原則,但卻是潛在地包含所有現象的形式、實體與動力;而人不應該干涉此一自然的智慧。透過與自然秩序全然符合的行為,可以達成「」(或稱之為優越的品德),而且可以讓德的完成者在其成就中,沒有留下他自己的痕跡。傳統上認為,所有的存在與事物,基本上都可合而為一。道教對自然與自然秩序的專注,補足了重視社會的儒家學說;而道家思想與佛教的融合,乃是的基礎。


道德經
Tao-te ching
漢語拼音為Daode jing
中國思想的經典文書。此書撰寫於西元前6世紀至前3世紀之間,雖然一度按照傳統上視老子為其作者,而稱它為《老子》,但此書作者真正的身份至今無法判定。《道德經》對於飽受混亂所折磨的國家,提出一種目的在於回歸和諧與平靜的生活方式。此書鼓勵一種無所作為的處事態度,但這種無所作為並非完全的消極,而應理解成避免任何不自然的行為,進而讓自然地處理事情。此書的構思乃是作為統治者的手冊,主張統治者應以無為的態度來治理國家,不對臣民有任何禁制或約束。《道德經》對所有中國後世的思想與宗教學派一直擁有深遠的影響,長久以來對此書的評論達數以百計。



xiao
亦拼作hsiao
儒家學說認為,孝是人對於父母及其他長輩,所表現的服從、奉獻與照護的態度,並視之為道德行為的基礎。孝起初根植於中國封建制度裡階層化的意識形態,而被孔子提昇為道德的指令。他引用它來作為的根本。孝不僅被視為家庭和諧的根本,同時也是社會與政治穩定性的基礎。


玄學
Xuanxue

亦拼作Hsüan-hsueh
中文意為幽晦難測的學問
中國在三至四世紀的思想運動,此時乃是儒家學說喪失魅力的時代。此一學術思想創始於王弼(西元226~249年),此運動徹底地重新詮釋儒家的典籍,並納入道家的觀點。王弼及其追隨者嘗試判定終極實體的性質究竟是存在(Being)亦或虛無一物(Nothingness),並追尋探索,究竟潛藏在一件事物之原則,是普遍的?亦或是特定的?此一運動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