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存在主義


針對人類經驗分析、人類選擇中心地位二大主題的哲學運動。這樣,存在主義主要的理論能量奉獻給本體論(ontology)和決定方面的問題。它可以追溯到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作品。作為人類存在的哲學,20世紀最佳的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是雅斯培(Karl Jaspers);作為人類決定的哲學,它最極致的代表是沙特(J.-P. Sartre)。沙特在自由--自我決定的責任和選擇的自由--中找到人類存在的基本元素,進而花費許多時間來描述人類「惡信」(bad faith)的趨向,這反映於人們試圖惡意否認自己的責任並拋棄無法逃避之自由的事實。



形式謬誤和非形式謬誤
fallacy, formal and informal

哲學用語。因缺乏用詞或形式而無法建立結論的推理。傳統上,謬誤被分為形式和非形式兩類。形式謬誤是演繹上無效的論點,在典型情況下犯了顯而易見的邏輯錯誤。非形式類型的謬誤又可分為物質謬誤和口頭謬誤。物質謬誤亦稱為假設謬誤,因為前提「假設」太多,可能是片面假設了結論或規避了可見的議題,「求取問題」的謬誤就是一例,這發生於前提假設了即將被證明之結論的時候。口頭謬誤亦稱含糊謬誤,發生於藉著不當使用文詞而獲得結論的時候,例如一個用語在前提和結論中的意義截然不同



流出
fayd

伊斯蘭教哲學名詞,指真主產生萬物的過程。現在《可蘭經》已不用此詞,但西元10世紀法拉比(al-Farabi)和11世紀阿維森納等穆斯林哲學家在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下認為,創造世界是漸進的過程,由於真主過於豐盛,於是流出世界。創造世界的過程是從最完善的境界,逐步趨向最不完善的境界即物質世界。11世紀時加札利(al-Ghazali)反駁這種理論。



形式
form

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哲學中,指在物質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而身為智力結構中心的智力要素。柏拉圖把物質世界與形式之間的關係描述為一種參與。如柏拉圖所述,有一個「通往智力的地方」,即形式的國度,其中有等級之分,最高的層次為善的形式。由感官察覺的有形世界是永恆流動的,而從中所獲得的知識是有限而變動的,僅心靈可以理解的形式國度則是永恆不變的。每個形式是這個世界上事物之特定種類的模式,因此有人類、石頭、形狀、顏色、美、正義等形式。不過,這個世界的事物只是這些完美形式的不完美的複製品。



自由意志問題
free will problem

指人不受自然的、社會的和神的約束,有在各種抉擇中選擇的能力或在一定情況下活動的能力。信奉任何類型決定論的人都否定自由意志。為自由意志辯護的論據有以下幾個方面︰一、自由的主觀經驗;二、有罪的情緒;三、天啟的宗教;四、作為法律、獎懲和鼓勵等概念之基礎的對個人行動負責的全稱假設。在神學中,自由意志的存在必須與神的全能和至善相一致,必須與善行所必需的仁慈相一致。



黑格爾主義
Hegelianism

黑格爾思想體系發展出來的龐大哲學運動。其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含1827~1850年期間德國的黑格爾學派,這個學派又分為三派:(1)右派(或老黑格爾派),致力於標舉黑格爾主義對福音正統信仰和保守政策的兼容性。(2)左派(或青年黑格爾派),詮釋黑格爾以革命意識將理性與真實合而為一。(2)中派偏向於恢復黑格爾體系在創造與重要性方面的詮釋。第二個階段(1850~1904)通常稱為新黑格爾主義,中派的著作扮演著吃重的角色。20世紀初,在狄爾泰發現黑格爾年輕時未發表的文章之後,德國掀起另一個運動,這第三個階段稱為黑格爾復興,強調重建黑格爾思想的來源。第四個階段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再興,終於使黑格爾派遺產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凸顯出來。



人文主義 (1301~1400)
humanism (1301~1400)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潮流,特點是古典文學的復興,著重個人主義和批評的精神,並把注意力從宗教轉移到世俗。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紀詩人佩脫拉克,雖然有些更早的人物有時也被稱為人文主義者。拉丁文的普遍使用及活字印刷的發明,促進了人文主義的傳播。其意義越來越狹隘,後來等同於在課堂上講授古典文學;現在則廣義的指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