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吠檀多


吠檀多
Vedanta

印度六派正統哲學體系之一,是構成大多數現代印度教派別的基礎。三種基本的吠檀多經典是《奧義書》、《梵經》和《薄伽梵歌》。對這些經典沒有專一解釋,根據對個人自我()和絕對()之間的關係和同一程度的不同認識,發展出好幾個吠檀多派。幾個吠檀多派的信仰是擺脫再生循環(「輪迴」)的渴望;「梵」既是世界的物質因,也是世界的工具因;自我本身是自己行動的動因,因此是行動後果的接受者



證實原理
verifiability principle

邏輯實證論學派的一個基本的哲學學說。這種學說認為一個命題只有當它在經驗上是可證實的,或者是重言式。可證實原則認為傳統哲學的形上學命題,以及其他雖是真實的,但既非重言式又不是憑經驗可以知的命題都是無意義的,應予以拋棄。



唯意志論 (1801~1900)
voluntarism (1801~1900)

認定意志(拉丁語voluntas)重於理智的任何形上學的或心理學的體系。一些基督教的哲學家鄧斯‧司各脫聖奧古斯丁巴斯噶被說成是唯意志論者。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19世紀提出形上學的唯意志論,把意志當作處於整個現實的全部概念背後的單純的、非理性的和不自覺的力量。尼采的存在主義的唯意志論壓倒一切的「權力意志」的學說,認為人靠著這種意志終會把自己重建為「超人」,詹姆斯實用主義的唯意志論對知識和真理與目的和實踐結果聯繫起來。


瑜伽
Yoga

印度哲學的六種正統體系之一。其影響遍及許多其他印度思想派系。基本經文是波怛闍利(Patanjali,約2世紀)所寫的《瑜伽經》。瑜伽的理論內容主要依據數論。20世紀中,瑜伽哲學和修習在西方逐漸普及。一般說來,瑜伽修習過程分八個階段。頭兩個階段是道德準備,潔身和信神。第三、四兩個階段是形體準備︰「靜坐」和「調息」。第五階段是「制感」能將感覺注意力從外界對象收回心中。餘下的三個階段是:「專注」、「靜慮」及「專心」,由此獲得解脫。



歐陸哲學
Continental philosophy
對20世紀歐洲哲學產生重大影響的各種不同傳統、方法和風格的一個統稱。在一般的理解中,歐陸哲學通常與英美哲學或分析哲學相對立,其中包含了現象學存在主義。而像海德格沙特梅洛-龐蒂這些思想家則同時結合了兩者的元素。



規範邏輯;義務邏輯
deontic logic
模態邏輯的一個分支,研究允許、義務、禁止這些具備義務論形式特徵的邏輯(希臘文deontos,指的是「被綑綁之物」)。它企圖將該領域中,邏輯命題之間那種抽象、純粹概念上的關係系統化,例如:如果某個行為是義務,則它一定是可允許、而且不能被禁止的。在某種情境下,任何一個行為若不是義務的,就是可省略的。關於哪些特定的行為或狀態是應該禁止或可允許的這些具體問題,模態邏輯把它們留給像倫理學法律之類的實質規範去處理。



事實-價值區別
fact-value distinction

指在哲學的領域中,實然(事實)與應然(價值)在本體上的區別。休姆有句名言,為這兩者的區別提供了很好的公式:從「實然」推導出「應然」是不可能的。



大眾心理學
folk psychology

將我們日常心靈狀態的屬性所蘊含的思維和心靈,以概念化的方式推廣到我們自己和其他人身上。各種受到科學心理學發現所支持的大眾心理學派別,以及從中推廣出來的論點(亦即以意圖來解釋人類行為),已經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哲學家的採納。有些哲學家認為這是了解人類行為所不可或缺的方式,其他的(排除式唯物論者)則認為,大眾心理學可以、未來也或許會被科學心理學取代。



融貫論
coherentism

一種關於真理的理論,它界定一個命題真偽的方式,視其是否包含在一個廣泛且邏輯上相互連貫的系統中,建構出一般視為「真實」或「客觀真實」的內容。融貫論通常與觀念論者的範疇結合,認為最根本的真實是由一個命題系統(參閱觀念論)所組成,並與真理的符合說(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相對立(參閱實在論)。真理的符合說主張,一個命題的真理在於它是否與獨立存在的事實

相符合。在知識論中,融貫論與基礎主義是互相對立的,後者認為我們的知識是建構在經驗或推論上,而與是否和我們的認知相符無關。



基礎論
foundationalism

一種知識論觀點,認為有些信念可以正當地直接掌握(亦即在感性知覺或理性直覺的基礎上),而無需經由其他信念推論而來。在這樣的觀點下,其他種類的信念(也就是關於物質對象或科學理論實體的信念)並不被認為是基本或基礎的,而需要由其他信念推論而來。基礎論者的典型特色,就是將自明的真理、感覺資料與感官材料的呈現視為基本的,在這樣的觀點下,這些東西就無需其他信念的支持。因此這些信念為宏偉的知識體系,提供了正確建構的基礎。



女性主義哲學
feminist philosophy

一種哲學運動,這個思潮批判並試圖矯正如下之現象:將女性及女性的關注點排除於哲學和其他領域的傳統問題、歷史經典與學術訓練體制之外。女性主義哲學注重性別與哲學之關聯性此一極為重要的問題。女性主義哲學家認為,諸如理性(rationality)、客觀性(objectivity)這類傳統的哲學概念,蘊藏了性別偏見,因為它們代表一種特定的男性觀點,在相同議題上對女性觀點並不公正。女性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議題是,對一些關鍵概念如女性(female)、陰柔(feminine)、女人(woman)等,該如何下定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