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彌曼差



彌曼差
Mimamsa

可能是印度六派正統哲學體系()中最早的一派。它是吠檀多的基礎,並對印度教法律的制訂產生深刻影響。它旨在為《吠陀經》的解釋制定準則,為遵守吠陀禮節提供哲學辯護。這一體系的最早著作是耆彌尼(約1~2世紀)的《彌曼差經》。許多注釋家和教師的著述追隨其後,其中最著名的是鳩摩利羅和波婆迦羅(8世紀)。鳩摩利羅因在印度用彌曼差擊敗了佛教而受到尊崇;波婆迦羅則是一個寫實主義者,他相信感官知覺是正確的。



機緣論 (1601~1700)
occasionalism (1601~1700)
盛行於17世紀後半期笛卡兒形上學的理論。主張心與身的一切交感關係,都是經上帝作中介,不廣延的心和廣延的身處在不直接交感的地位。直接交感的現象靠上帝來維持。上帝在心靈意願的時候移動身體,在身體和其他物體相遇的時候,把觀念投入人的心靈中。機緣論最初由17世紀海林克斯馬勒伯朗士所發展



自然主義
naturalism

一種哲學學說,斷言宇宙的一切存在和發生的事件都是自然的,因此都可以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把它們完全弄明白。自然主義往往被等同於唯物主義,然而自然主義的範圍要寬得多。雖然唯物主義是自然主義的,但反過來未必正確。嚴格地講,自然主義對任何具體的現實類別沒有本體主義的偏見︰二元論一元論無神論有神論觀念論和唯物論都與自然主義相容。只要所有的現實都是自然的,就不需要其他的限制。自然主義最盛行的時期是1930年代和1940年代,主要在美國。自然主義的哲學家有伍德布里奇(1867~1940)、柯恩(1880~1947)、杜威、納吉爾(1901~1985)、胡克(1902~1989)和奎因



新儒學 (1001~1100)
Neo-Confucianism (1001~1100)

11世紀中國儒家中庸之道的復興,影響中國八百年之久。該運動尋求重建儒家學說崇高的地位,以期勝過日漸普及的佛教和道教。新儒學分成兩個學派︰由朱熹為首的理學和陸九淵及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新儒學在中世紀隨佛教禪宗自中國傳入日本,為日本德川幕府時代(1603~1867)的國定指導哲學。新儒學促進了武士道的興起,同時使人們重新對日本古典經籍和神道教義發生興趣。



新柏拉圖主義 (201~600)
Neoplatonism (201~600)

西元3世紀時由柏羅丁創建的一種柏拉圖主義的形式,後經他的繼承者們修改。新柏拉圖主義支配著希臘的諸哲學學派,並一直保持優勢,直到6世紀晚期終止了由異教徒教授哲學。它假設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統一「一」,由此發源出神學思想,或稱邏各斯。在「一」的下面是「世界靈魂」。認為那些超驗的現實支援著物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來源於「一」,通過沈思個人的靈魂可以與「一」神祕地結合。雖然柏羅丁的思想在某些方面與諾斯底派的相像,然而柏羅丁還是諾斯底派的激昂的反對者。



虛無主義
nihilism

否認人類價值系統客觀基礎的任何一種哲學主張。在19世紀的俄國,虛無主義是指懷疑主義哲學,他們否認所有的唯美主義形式,主張功利主義和科學的理性主義;通過屠格涅夫小說《父與子》(1862)中巴札羅夫的形象使虛無主義這個詞流行開來。虛無主義反對社會科學、古典哲學系統以及已經建立起的社會秩序。他們否認國家、教會或家庭的一切權威,其根據是他們除了科學真理以外不相信任何東西。虛無主義逐漸與政治恐怖結合在一起,最後退化為暴力哲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