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3日 星期日

數論



數論
Samkhya

印度哲學的六個正統體系()之一。數論持一種前後一貫的物質和靈魂(參閱prakriti and purusha)的二元論。這兩者足以解釋宇宙的存在,無須以神的存在作前提。數論一方面將心理和身理功能作了徹底區分,另一方面建立了純粹「人格」。



不合作主義
satyagraha

非暴力反抗或被動抵抗的哲學。甘地首次將它介紹到非洲南部(1906),並從1917年起開始在印度發展,以試圖脫離英國政府獨立。不合作主義尋求通過謙恭來獲勝。它包括拒絕投降或與任何認為不對的事情合作,但堅守非暴力的原則來保持心靈的寧靜以獲取洞察力和理解力。該原則在金恩領導的美國民權運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經院哲學 (1001~1100)
scholasticism (1001~1100)

開始於11世紀的神學和哲學運動,尋求將世俗對古代世界的理解(以亞里斯多德為代表)同基督教啟示的暗含教義結合。其目標是對神學在知識系統中達到的顛峰進行綜合性的學習。早期經院哲學的主要人物有阿伯拉德聖安瑟倫大阿爾伯圖斯培根(R. Bacon)。該運動在13世紀因對托馬斯‧阿奎那的作品和教義的學習而繁盛起來。到了14世紀,經院哲學開始衰落,但仍為後來的復興和改革打下了基礎,尤其是教宗利奧十三世(1879)領導下的對中世紀經院哲學家見解的現代化。受經院哲學影響的現代哲學家包括馬利丹(J. Maritain)和吉爾松(E. Gilson, 1884~1978)。



科學哲學
science, philosophy of

哲學的分支,試圖闡明科學調查的本質--觀測程序、爭論方式、表述與計算方法、哲學假設--以及從知識論、形式邏輯科學方法形上學的角度評價其有效性。歷史上,科學哲學的兩個主要主題是本體論和知識論。本體論(通常與科學本身重疊)探討什麼樣的實體能夠適當的進入科學理論以及這樣的實體具有什麼樣的存在。在知識論上,科學哲學家分析和評價研究自然現象時所使用的概念和方法,包括所有科學調查所使用的一般的概念方法以及專門科學所具有的專門概念方法。



智者派 (西元前425~西元前401)
Sophists (425B.C.~401B.C.)
西元前5世紀晚期希臘著名巡迴職業教師、演說家和作家組成的團體。智者派運動興起時,人們對家庭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絕對本質持懷疑態度。其反面觀點則在本質和習俗、傳統,或法律中產生,其中習俗被認為是自然狀態的自由基礎上的障礙或者自然的無政府狀態的有益的、文明的克制。這兩種觀點智者派中有人代表;但前者更為普遍。最傑出的代表為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其他有名的代表人物有萊昂蒂尼的高爾吉亞(Gorgias of Leontini)、普羅迪科斯(Prodicus)、希庇亞斯(Hippias)、安梯豐(Antiphon)、色拉西馬柯斯(Thrasymachus)和柯里西亞斯(Critias)。西元2世紀出現第二智者派學說。



社會契約論
social contract

指實際的或假想的被統治者與他們的統治者之間訂立契約的概念。最初的靈感來自於聖經中上帝和亞伯拉罕之間的契約,但與之最緊密的聯繫則是霍布斯洛克盧梭的作品。霍布斯認為社會契約給予統治者絕對的權力,作為回報,他們必須保障人民的自然狀態和福利。洛克則假定了一種良性的自然狀態,並認為統治者不僅必須保護人民,而且必須保護他們的個人財產不受侵犯。盧梭認為,人民犧牲了個人自由,因此具有道德和民權的義務,政府必須依照被統治者的普遍意志來實現統治。社會契約論的觀點影響了美國和法國的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憲法



懷疑論
skepticism

一種對各個領域提出的見解表示懷疑的哲學態度。從古到今,懷疑論者對哲學、科學、倫理學和宗教中的許多問題提出了挑戰。希臘懷疑論之父皮朗(西元前360?~西元前272年)不相信任何觀點以追求心靈的寧靜。他的這種態度導致了西元前1世紀皮朗主義的出現,其支持者主張通過有系統的反對各種觀點尋求判斷的中止。後來皮朗主義的領導人之一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努力達到一種冷靜的狀態。著名的現代懷疑哲學家有蒙田培爾休姆



斯多噶哲學 (西元前300)
Stoicism (300B.C.)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興盛起來的一派思想。受蘇格拉底戴奧吉尼斯(Diogenes of Sinope)教學的鼓勵,斯多噶哲學於西元前300由基提翁的芝諾在雅典建立,並影響著古希臘和羅馬直到西元200。它強調責任;認為通過理智,人類能夠認識到宇宙是基本正常的,是由命運而不是表面現象掌控的;並覺得通過制約自己的生活,學會堅定平靜地接受事實,建立崇高的道德價值觀,人類就能夠變得像宇宙那樣沈靜而有序。通過現存的西塞羅(Cicero)和羅馬斯多噶派著作西尼加(L. A. Seneca)、愛比克泰德(Epictetus)和馬可‧奧勒利烏斯(Marcus Aurelius)等人的著作,斯多噶哲學流傳了下來。



三段論 (西元前350)
syllogistic (350B.C.)

三段論法的正式分析。約西元前350年亞里斯多德在他的《分析前篇》中發展了三段論的原始形式,代表了最早的正式的邏輯學分支。三段論包含兩個領域的研究:直言三段論,由簡單陳述句及其包含必然和可能這類模態詞的變體所構成;非直言三段論,為邏輯推斷的一種形式,使用整個命題作為其單位,可追溯到斯多葛學派的一種嘗試,後由凱因斯(J. N. Keynes, 1852~1949)充分發展形成。



目的論倫理學
teleological ethics

一種主張責任來自作為所要達到目的的理論,直接與義務倫理學相對。目的論倫理學認為,責任的基本標準是行動對實現與道德無關的價值的貢獻。目的論理論在本質上與行動應該達到的與道德無關的善不同。幸福論學說強調指出一切行動的目的是培養行動者的德性或擅長。功利主義認為,目的是在所涉及的快樂與痛苦中達到總體平衡。其他的目的理論認為,行動的目的是生存和發展,正如倫理演化論(史賓塞),以及對其他人的權力(馬基維利尼采),如實用主義(佩里〔B. Perry〕和杜威)的滿足和調整,以及存在主義沙特)的自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