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易經



易經
Yi jing

亦拼作I ching
(英譯為「變化之書」〔Book of Changes〕)古代中國的文書,儒家學說的五經之一。傳統上認為此書的主要部分是文王(在世期間可能在西元前12世紀)所作,其內容是討論周朝的巫祝所使用的一套占卜系統。補充此書的註,據信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西元前475年~西元前221年),則為說明哲理,企圖解釋這個世界及其倫理原則。此書的宇宙論是,人與自然乃是處於彼此關聯的同一系統之中。此一觀點使得它成為舉世流行的書籍。



陰陽
yin-yang

東亞思想中,兩種構成生命之各方面和現象的互補力量與原理。陰的性質是土地、女性、黑暗、被動與吸收;陰的體現是在偶數,以及河谷和溪流,可以老虎、橘色和「陰爻」來代表。陽的性質是天空、男性、光明、主動與穿透的。陽的體現則為奇數和山脈,可以龍、天藍色和「陽爻」。他們共同表示出對立物的相互依賴。



中庸
Zhong yong

亦拼作Chung yung,英譯亦作Doctrine of the Mean(持平執中的信條)
儒家的四篇重要文書之一,這四篇文書於1190年由朱熹合併出版後,以《四書》為名。《中庸》的形上思想讓佛教徒與早期的新儒學學者深感興趣。雖然此書實際上只是屬於五經中的《禮記》(禮儀之書)的一部分,但朱熹認為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孔子的曾孫子思。《中庸》傳達的想法是,人在一生的活動與人際關係中,應該要實踐溫和穩健、公正、沒有偏見的理想。



左傳
Zuo zhuan

亦拼作Tso chuan
古代《春秋》(春、秋年鑑)一書的註釋。此書對於《春秋》一書中所涉及的事件,提供廣泛的敘述性說明以及背景資料,而且對於當時的思想學派,也留下了真實的歷史文件以及書面的證據。最後,本書提供該時期主要的政治、社會與軍事大事的綜合說明。過去曾相信此書的作者是左丘明,他是位古代的史學家,但我們對他幾乎毫無所知。而現代的學術研究認為,此書的作者生活在西元前475至西元前221年之間,但名姓不詳。




atman

印度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人本身的永恆核心。它在人死後繼續存在,並且轉移到一個新生命裡去,或者從生存的羈絆中獲得解脫。這個詞後來成為「奧義書」(Upanishad)的哲學中心思想,認為︰「我」是人的一切活動的基礎,正如梵(Brahman,絕對)是宇宙活動的基礎一樣。在印度哲學的不同流派中,數論(Samkhya)派、瑜伽(Yoga)派和吠檀多都特別重視「我」的概念,不過對於這一概念的解釋則按照每派的一般世界觀而有所不同。



羈束理論
bundle theory

休姆提出的理論,指出心靈只是從印象中導出觀念,沒有較深的統合或連貫,僅在形似、先後、因果方面相關。休姆在否決物質自我或統一自我方面的優秀論述,預示了一次哲學危機,讓康德從中致力於拯救西方哲學。



劍橋柏拉圖派 (1601~1700)
Cambridge Platonists (1601~1700)

17世紀英國的一個哲學和宗教思想家集團。其領袖為惠奇科特(B. Whichcote, 1609~1683),他在劍橋的主要信徒有寇德華斯(Ralph Cudworth)、摩爾(H. More, 1614~1687),以及在牛津的格蘭維爾(J. Glanvill)。劍橋柏拉圖派訓練得像清教徒一樣,他們反對強調神權任意性的喀爾文派。他們認為政治哲學家霍布斯和喀爾文派全都錯在認定道德是對意志的順從(參閱voluntarism)。他們主張道德本質上是理性的,善良的人對於善的熱愛同時也就是對其本性的一種理解,即使上帝也不能靠絕對權力來改變它。



美學
aesthetics

對自然和藝術評價的哲學研究,涵蓋了美和感覺。什麼才算是美的東西或經驗是美學的中心課題。雖然美學在範圍上比藝術哲學來得廣,但藝術常被視為自然的一個主要典型和美學主張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黑格爾(G. W. F. Hegel)認為美學的主要工作是對各種形式的藝術和精神內容所作的研究。早期的美學作品有柏克(Edmund Burke)的《關於崇高美和秀麗美概念起源的哲學探討》(On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 1757)、康德的《判斷力批判》(Critique of Judgment, 1790)和維根斯坦的《哲學探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

沒有留言: